1878年初,66岁左宗棠率军收复和田,清军凯旋古城

和田 更新于:2025-07-07 08:26
  • Y华O
    1878年初,年届66岁的左宗棠率军收复了新疆最南端的城市——和田。当清军踏入城中时,一个意外的发现震惊了所有人:

    城中,竟有五千多名印度人!

    他们不是流民,更不是商贩,而是英属印度派来的工匠、技师、情报人员——活生生的证据,证明大英帝国早已将触角伸进了这片中国的西陲边疆。

    而在他们背后推波助澜者,正是受英国人扶持而崛起的代理人、侵略者阿古柏。

    时间倒回十余年前。

    此时,清朝刚历经太平天国运动与英法联军的双重重创,可谓元气大伤,国力衰颓萎靡。就在这个权力真空时期,一个中亚人阿古柏趁机染指中国领土。

    他原是浩罕汗国的军官,却被南疆的回部叛乱势力“请”了进来——打着护送圣裔的旗号,实则反客为主,架空傀儡,建立了所谓的“哲德沙尔汗国”。

    阿古柏本非等闲之辈,更不是孤军作战。他的身后,站着当时世界上最具野心的两个大国:沙皇俄国和大英帝国。

    其中英国更为积极。他们不仅与阿古柏签署条约,承认其非法政权地位,还从英属印度派人来建兵工厂,送枪送炮,扶植他在新疆立国,妄图制造一个“亲英缓冲国”来阻挡沙俄南下。

   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五千多印度技术人员和劳工,被带入了中国西部——他们,是大英帝国在新疆的前哨。

    彼时的北京朝堂,并不是铁板一块。

   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“海防派”力主放弃新疆,认为国家财力有限,何苦为了一片“化外之地”劳师动众?

   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个声音犹如洪钟大吕,力挽狂澜:“重新疆者,所以保蒙古;保蒙古者,所以卫京师。”

    说这话的,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。他并非草率发言,而是早有积淀。年少时,他与贬谪途经长沙的林则徐有一次“湘江夜话”。林公将自己整理的新疆资料悉数以授,且断言道:“日后西定新疆,君必担此大任。”

    几十年后,林则徐的期待应验了。

    1875年,左宗棠受命担任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军务。他年过花甲,拖着疲惫病体,走进风沙滚滚的西北战场。他知道,自己身后,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帝国边疆。

    收复新疆,最难的不是战斗,而是后勤。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流传:“筹饷之艰,甚于筹兵;筹粮之艰,甚于筹饷;转运之筹,更难于筹粮。”

    左宗棠深悟此中真谛,遂确立了“先北后南,缓进急战”这一八字战略。

    所谓“缓进”,是指以一年为期,准备补给。他亲自规划出四条粮道,从甘肃、蒙古、东疆、甚至俄国采购粮食。他还安排先头部队在哈密屯田种粮,确保军粮自给。

    所谓“急战”,即一旦出兵,便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略地,绝不可拖泥带水。

    1876年,清军出发。大将刘锦棠领兵东进,首克乌鲁木齐,继而夺取吐鲁番,径捣南疆重镇。

    阿古柏精心构筑的“汗国”转瞬间土崩瓦解,其本人亦于绝望之中暴亡。至1878年初,除伊犁仍被沙俄强占外,新疆全境回归中国版图。

    当和田被收复,清军意外“收获”五千多印度人和十几名英国、阿拉伯工匠。眼前的现实是——如果处理不当,极可能引来英国直接干涉。

    左宗棠的处理方式,堪称政治智慧的巅峰。

    他没有大规模清剿,而是开出“两条路”:愿回印度者发路费护送出境,不愿回的则统一迁往内地安置。

    这一招釜底抽薪,既避免了英方借口干预,又彻底拔掉了这颗埋在新疆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
    阿古柏倒了,英属势力被清除,接下来最难的部分是:沙俄还占着伊犁不还!
    清廷本遣崇厚出使,然其竟签屈辱之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割地赔款之举令全国哗然。

    左宗棠怒不可遏,痛斥崇厚卖国,主动请战。他年近古稀,又一次提出武力收复伊犁的筹备要求。
    左宗棠于军中积极备战,新任谈判使臣曾纪泽在外交舞台上强力博弈。最终,俄国回撤大量兵力,中国得以收回绝大部分领土。

    胜利之后,左宗棠没有停步。他意识到:疆土收回只是第一步,要“留下”这片土地,必须设立正式行省。

    1884年,在他多年上奏下,清廷正式设立新疆省,省会设于迪化(今乌鲁木齐)。自此,新疆从“边疆军政区”变为“正式省份”,真正纳入国家统一行政架构。

    左宗棠这一战,不仅打下了疆土,更守住了国家底线。

    他以垂暮之年,逆风而行,扛起收复新疆的使命,既斩杀外寇,也平息内争,还完成制度构建。
    历史终究会记得这样的人:

    不是因为他“打赢了一场仗”,而是因为——他用一生,守住了中国西部的版图与脊梁。#我的读书笔记#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