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963071
左宗棠打下新疆最后一座城时,万没想到,城中还有五千多印度人,面对这些印度人左宗棠如何处置的?
左宗棠率领湘军,历经千难万险,横穿河西走廊,踏破天山沙漠,用血与火将这片祖辈打下的疆土重新纳入版图。
然而就在和田城龙旗初升、战火方歇之际,一个意想不到的棘手局面摆在左宗棠面前——五千多名印度人,成建制地出现在清军接管的城池之中。
这些穿着异服、说着异语的外来者,令左宗棠一时皱眉。收复疆土靠兵锋,处置“异邦客”,却考验着一位将领的政治智慧。
1878年初,新疆局势初定。湘军连战连捷,从北疆一路南下,势如破竹。
这些印度人其实是被阿古柏势力胁迫来的。阿古柏当年勾结英国和沙俄侵占新疆,为了巩固势力,从印度强征了不少工匠和农夫,让他们修城堡、种鸦片,和田城的城墙就是这些人硬生生砌起来的。湘军进城时,他们正蹲在城墙根下发抖,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放下的瓦刀——阿古柏残部跑的时候没管他们,清军又杀了进来,这些人早就慌了神。
左宗棠没急着下令,先让人找了个懂印地语的商人当翻译。他站在城门口的土坡上,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印度人,问翻译:“他们想回家不?” 底下立马炸开了锅,有几个胆大的比划着说“想回加尔各答”,还有人哭着说“家里有孩子”。左宗棠心里有数了——这些人不是敌人,是被裹挟的平民。
可真要送他们回去,麻烦不少。从和田到印度边境有上千公里,沿途还有没肃清的残匪,粮草也得湘军出。有将领劝他:“不如让他们留在当地种地,还能添点劳力。” 左宗棠摇头:“咱收复新疆是为了保国土、安百姓,不是强留外人。他们在这儿受了苦,放他们回去,也让印度那边看看,咱清军和阿古柏不一样。”
他让人先给印度人发了粮食,男的安排修补被战火毁坏的民房,女的帮忙照顾湘军伤员——给口饭吃,也让他们有事做,免得闲下来生乱。同时派快马去和印度边境的英国殖民当局交涉,说“这些人是被掳来的,我们送回去,你们得出人接应”。英国那边本来想挑刺,一看左宗棠把事办得明明白白,挑不出错,只能答应。
送人的时候,左宗棠特意让人给每个印度人发了干粮和路费,还派了一个营的湘军护送。走之前,有个印度工匠给左宗棠磕了个头,递上一把亲手雕的木梳——木梳上刻着新疆的雪山,这是他能拿出的最贵重的东西。左宗棠收下木梳,对翻译说:“告诉他们,以后要是想回来看看,只要走正道,咱欢迎。”
这事传开后,新疆的百姓更服左宗棠了。有老人说:“左大人不光能打胜仗,还心善,连外乡人都能好好待着。” 其实左宗棠心里清楚,处置这些印度人,比打一场仗还重要——打胜仗是告诉敌人“咱不好惹”,善待平民是告诉所有人“咱守规矩”。这样才能让新疆的各族百姓放心,让周边国家知道清朝收复疆土是名正言顺,不是穷兵黩武。
现在有人说左宗棠“太心软”,放着现成的劳力不用。可他的厉害就在于,知道打仗是为了长治久安,不是一时痛快。五千印度人虽少,却能看出一个将领的格局——能拿起刀保卫国土,也能放下架子善待无辜,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守住疆土。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