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海6572585777117
左宗棠打下新疆最后一座城时,却意外发现城中竟有五千多印度人!而他们背后站着英国!面对这么多印度人,左宗棠的做法堪称千古!
1878年初,清军收复和田的消息传来,左宗棠却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他在巡视这座刚收复的南疆重镇时,发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,城里竟然有五千多名印度人。
这些皮肤黝黑、说着异国语言的外来者,显然不是普通百姓,他们中有些人手持精密仪器,有些人带着英式武器,更多的人则在市场上经营着各种商铺。
左宗棠当时心里就拎得门儿清——这绝不是偶然!和田刚从阿古柏残部手里收复,硝烟还没完全散,怎么会突然涌来这么多印度人?要知道印度那会儿是英国的殖民地,没有英国在背后撑腰,这群人别说带武器、持测绘仪器,就算想安稳进和田城都难!他没急着喊人把这些人抓起来,反而拉过身边最得力的参将刘锦棠,声音压得低却透着劲:“你亲自去查,把这些人的底摸透——谁是真做生意的,谁是搞测绘的,跟英国领事馆有没有私下往来,连他们住在哪、跟谁接触过,都得记下来!”刘锦棠知道这事不简单,立马带了几个心腹乔装成商人混进印度人聚集的街区,而左宗棠自己则站在和田城的土城墙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——他太清楚英国的算盘了,从阿古柏叛乱开始,英国就一直给叛军送枪送弹,就盼着把新疆从中国分出去,好当成他们的“缓冲地”,现在这些印度人,就是英国伸进来的“探子”和“钉子”啊!
没两天,刘锦棠就带着一叠笔记回来了,脸色凝重地跟左宗棠汇报:“大人,这群印度人里藏着猫腻!三百多个拿着仪器的,根本不是什么‘学者’,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来的测绘员,偷偷画和田的水源、道路,甚至咱们清军的岗哨位置;还有两百多人带着英式马提尼-亨利步枪,说是‘保护侨民’,可有人看到他们半夜跟阿古柏的残兵偷偷见面;剩下四千多商人倒像是真来做买卖的,卖的是印度的细布和香料,但他们通关的时候,英国领事馆给开了‘特殊文书’,一分钱的税都没交,本地的维吾尔族商人根本跟他们没法比,好多铺子都快撑不下去了!”
听到这儿,左宗棠“啪”地拍了下桌子,茶碗里的茶水都溅了出来,可他没真发火,反而眯着眼冷笑:“英国佬倒会精打细算,又想偷测地形,又想藏私兵,还想靠免税抢生意,真当咱们大清没人能治得了他们?”但他也没上头——那会儿清廷国力弱,英国又是列强里的“硬茬”,要是直接把这些印度人全抓了,英国指定会跳出来喊“损害侨民利益”,说不定还会联合俄国给朝廷施压,到时候收复新疆的好日子就全搅黄了,这不是他想看到的。
左宗棠的厉害之处就在这儿——他不跟你硬碰硬,却能一步步掐住你的要害。他先找了那些测绘员,没捆没绑,就是把他们画的图纸、记的数据摊在桌上,慢悠悠地问:“你们在大清的土地上测地形、画岗哨,问过咱们伊犁将军吗?问过朝廷吗?要是这些图流到叛军手里,你们担得起这个责任?”这些印度人被问得脸都白了,没一个敢吭声。左宗棠也没为难他们,只是让人把仪器和图纸全收了,然后给英国驻喀什噶尔的领事馆发了照会:“测绘涉及军事机密,大清有权禁止,这些人必须三天内遣返回印度,以后没朝廷的批文,谁也别想再在新疆搞测绘!”英国领事馆想耍赖,可左宗棠把证据摆得明明白白,他们没理可辩,只能乖乖把人送走。
接着处理带枪的人。左宗棠没直接缴枪,而是让和田的知府贴了张告示,用汉、维两种文字写的:“和田刚收复,为保地方安稳,禁止私人携带武器,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侨民,都得遵守。要是侨民觉得不安全,清军可以派兵驻守你们的聚居区,不用劳烦‘外人’保护。”这话既给了英国台阶,又把理攥在自己手里——你总不能说“我们的人就该带枪”吧?那些带枪的印度人一看清军态度坚决,又有官府的规矩在,只能乖乖把枪交了,左宗棠也说到做到,真派了一队清军去商人区巡逻,白天帮着维持秩序,晚上守着街口,既保护了商人,又把控制权牢牢抓在手里。
最后对付免税的商人。左宗棠没赶他们走,反而让知府找商人代表谈话:“想在和田做生意,没问题,大清欢迎。但得跟本地商人一样交税,遵守咱们的商律——该交的税交了,官府还能帮你们找本地的合作伙伴,维吾尔族商人熟悉本地市场,你们有货源,一起赚钱不好吗?要是不愿意交税,那只能请你们离开,毕竟咱们不能让本地商人吃亏。”这些印度商人本来就是为了赚钱,交税虽然少赚点,但有清军保护,还能跟本地人合作,比跟清廷对着干强多了,大部分人都点头同意,只有几十个觉得不划算,收拾东西走了。
就这么三步,左宗棠没动一兵一卒,既断了英国的渗透计划,又没跟英国闹僵,还保住了和田的安稳——你说这做法是不是绝了?要知道那会儿好多官员面对列强都想着“息事宁人”,可左宗棠偏不,他知道主权半分都不能让,但方式得灵活,有强硬的底气,更有处事的智慧。
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